观设计赋能,创支部新风:走进“城市课堂”

来源:建筑与城规学院党建网发布时间:2023-11-04浏览次数:439

观设计赋能,创支部新风:走进“城市课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十四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顺利开展





活动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城市发展理念。在这样的时代号召下,党支部致力于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院师生走进城市课堂,深入体察新时代人民生活的新需求。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翔宁院长领衔作为主策展人,青年策展人高长军作为执行策展人,袁烽教授担任主展馆改造建筑师,共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都市之策。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通过探索一种空间艺术布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实践相互推动的方式,赋予城市空间更多的内涵和价值,展览丰富多彩,通过观展,可以学习上海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和生态网络建设,感受上海这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的魅力。







活动回顾



2023年11月4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第十四党支部开展主题为“观设计赋能,创支部新风”的党日活动,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师生前往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白猫主展馆进行参观。



活动伊始,本次艺术季执行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高长军在观展前为支部成员做了整体引入和介绍。

高长军站在本次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总体策划的高度,介绍了全市范围内“1+6+13”共20 个展区如何共同演绎“共栖”这一主题,从而充分展示上海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和技术方法,推动生态网络建设,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随后,党支部副书记李思齐向大家补充介绍了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的具体安排,希望支部成员在活动中感受“共栖”主题,在城市课堂中充分学习。



展览介绍

结队参观


在听完总体介绍后,支部师生在场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带领下,统一游览了白猫主展馆各个展区,深入学习了上海先进的生态发展理念和技术方法,结合体悟完善心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观展瞬间


观展过程中,同学们结合不同展区的内容,生发了自己关于城市共栖的思考。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吧!




观展回顾



白猫主展馆内的作品在“共栖”主题之下,分为四个板块依次展开:从“与谁同栖”的关注,到“置身事内”的思考,再到“都市之策”的展望,最后到“自然答案”的期许。

1  与谁共栖


这部分的展览,像一个自言自语的发问,关注到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要素、动物植物,甚至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展品《云图》给支部不少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怡冰同学描述,《云图》一方面可以通过其趣味性和多变的形态激发观众对作品所表达的“天气”这一主题的兴趣与关注,同时还将“天气”引入到更为宏大的,对于揭示世界内在联结、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相互制衡与博弈的探讨之中,激发观众对这一主题背后所指涉的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共生等议题的思考。

支部书记唐封强也对云图及其表达的“共栖”理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共栖现象不仅展示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还揭示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与相互依赖关系,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共栖关系的维护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发展中的任何一个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共栖关系与生态平衡,因此,上海城市发展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

2  置身事内


这部分的展览,像一个自言自语的发问,关注到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要素、动物植物,甚至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涂欢乐同学被展品《极夜霓虹》引发了共鸣。这件作品用城市建筑的影像作为画笔,描绘以宋代峰峦叠嶂的山水风格为蓝本的数码影像创作,极致的人工产物——城市建筑与天然的鬼斧神工——山水的融合创造了视觉冲击,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城市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反思。他认为这件作品中的“共栖“透露出当下发展中人对于自然的关注。同时,他结合专业,认为作为建筑师,我们不应该只集中在宏伟的城市与建筑的建造上,也应该回头关注我们身边的一切——自然环境、植物、动物等等,共栖才能共存、共荣。这也是当下设计师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3  都市之策


来到场馆三楼,同学们进入了展览的第三部分“都市之策“、这部分主要站在宏观叙事的角度,通过三条线索组织,呈现关于“都市与环境”的未来规划和历史对话,激发大众对于都市的认知和行动。



彭睿思同学对由同济大学和卷宗联合呈现的文献图谱《流域:都市与环境》印象深刻。她提到,这个展品像一个严谨但流动的研究,通过梳理数百年内关于“城市学”与“环境”这一对概念互动的历史,同时展现了现代环境观介入城市学历史过程。展览演绎了人类响应环境问题的智识历史,解析了不同历史背景下政策、观念、主张与行动的互动,并辅以代表性的建筑实践及公共艺术例证。她认为,通过在三种不同的叙事中找寻联系,我们无论是作为城市的建设者,还是城市的使用者,都可以思考“共栖”这一主题的内涵,并站在对比的角度定位当代中国的城市与建筑。

4 自然答案



来到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展品的表达转向一种对日常的探索,见微知著地展示生物多样性设计、公共空间使用设计以及生态远见设计的多维探索,展开更广泛的“共栖”对话。


陈相如同学最喜欢的展品叫《搜神——变形记》,该展品通过透明液晶屏幕材料结合现场室外的江景,形成一个影像与空间景观相互融合交叠的影像互动装置。人可以触摸屏幕上的图像使之产生一系列变化。图像内容源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与现代景象相结合,形成古往今来融合的新风景。展品做到了人、神、天地于一体的互动展现,呼应了“共栖”的主题,表达万物平等共栖于世界的自然哲学理念。

陈同学提到,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当下,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目标,“共栖“就是基于其理念,人类与自然要共同和平栖居于地球上,只有共赢才能共生。展览从许多方面展现了共栖的具体表现,包括人与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交流体现个人力量在城市社区生长中的影响;对各种动物的观察保护,提供庇护所,也是人与自然共栖的体现;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对绿色建筑空间的探索,对污染数据的收集分析等等, 共栖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沿江考察



主展馆参观结束后,支部成员分组考察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由徐汇西岸南段龙耀路至淀浦河约 5 公里的滨江地区,对散落在滨江的 30 余件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室外展品进行调研记录,体验艺术季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城市公共空间。

活动总结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探索的“共栖”关系关注人与人、人与环境要素乃至与动植物的相处,探讨自然与生命如何共栖的思考和想象,表达了展览立足于都市的观察思考。这种前沿的实践可以更好的引领专业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关注点聚焦与城市中息息相关的诸多共生要素,有助于学科发展在未来切实改善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


本次党日活动通过观展引发对新时代上海城市建设成果的观察与思考,畅想未来城市建设的可能性,激发设计赋能的持久性,有助于支部成员在未来发展中以多元丰富的方式介入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历程中,不断探索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理想范式。





文字供稿丨唐封强 李思齐 彭睿思

图片排版丨彭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