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CAUP思享 | 李翔宁:讲述中国建筑故事的文化推手


日前,《上海画报》2019年第6期以“李翔宁:中国建筑故事的文化推手”为题报道我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点赞他为传播中国建筑故事作出的贡献。

李翔宁


Li Xiangning,the Promoter of Architecture Culture

李翔宁:

讲述中国建筑故事的文化推手

  


李翔宁,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作为研究中国当代建筑理论、批评与策展的青年学者,李翔宁教授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当代建筑与城市的论文,并担任多个国际建筑杂志中国专辑的客座编辑或撰写主题文章。(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饶小军语)正如《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教授所评价的:“李翔宁通过在境内外策划、组织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评奖和各类学术论坛活动,在专业及大众媒体发表研究与评论文章等方式,将中国建筑文化的现状和思考推向国际平台,促进中西方在不同语境下的互相了解、启发和共同探讨。他以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学术背景,尝试推动当代中国建筑理论、批评和策展三者的彼此促进。”

2013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


策展、研究出版、奖项——这三个词汇勾勒了李翔宁教授的不同工作面向。本文将从这三个层面,呈现李翔宁教授介入当代中国建筑现实,努力讲好当代中国建筑故事的初衷与愿景;以及他运用展览策划、学术出版与奖项发布等方式致力于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与创新,并搭建建筑文化沟通平台的策略与实践。

2013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开幕

策展思考
“策展并非仅是一种工作方法和视觉呈现,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由此,建筑展览不仅是对当下建筑实践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它的梳理和研究。”李翔宁教授如是说。作为2018 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2017 年韩国釜山国际建筑艺术节艺术总监及展览策划,2015 年及2017 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策展人等,李翔宁通过大量的国际策展、学术论坛的策划,以及在大众传媒的持续发声中,致力于推动当代中国建筑评论和建筑文化。他对当代中国建筑师们作品的切近观察,以及始终倡导“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创造中国当代建筑”的独特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将策展和批评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2017 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李翔宁及其策展团队借由“连接”与“断裂”谐音的相近和双关,讨论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的未来,分析如何将各种原因形成的断裂转化为连续开放、可达舒适的人性化、高品质的公共空间。通过选择并呈现全球滨水与公共空间整治的优秀案例,将关于上海滨水空间未来的讨论抛向大众。

2013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主展览场

作为第16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李翔宁及策展团队将展览主题设置为“我们的乡村”,表达其对中国当代乡村发展的关注与思考。通过汇集多件参展作品,向世界呈现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产业筹措、村民自建、文化下乡……成千上万的乡村构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乡建现场。将展览板块分为业、旅、社、文、居、拓六类,从诗意栖居到乡土制造,从文化实践到自在游憩,从社区营造到开拓创新……李翔宁及其策展团队在空间和类型上描绘了中国当代乡村的发展趋势,向国际呈现了中国乡村作为一个充满机遇的自由格局的形象。

2015 城市空间艺术季

“这次展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乡愁,更希望回到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去寻找被遗忘的价值和被忽视的可能性,于此展望我们未来的乡村。”在李翔宁看来,当下建筑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即是乡村的未来发展。作为当代建筑实践的前线,中国正以西方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乡村建设。“我们会看到一个激动人心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建筑师、艺术家,包括开发商以及一些社会资本等都开始涌向乡村,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乡村同样充满着发展机会。归田园居是中国文人传统对居住的美好理想。而在当代,居住则往往与国家政策、资本力量、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等相交织。现代化进程和技术允诺了窗明几净的美好生活。然而,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切断了乡村生活与传统的关联。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千篇一律的乡村住宅,建筑师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一条中间道路,诉诸现代化的技术而寻求与乡土的联系。从滋养华夏文明的黄土高坡到氤氲文人画意的江南水乡,从广袤的东北黑土到俊秀的南国田园,中国当代乡村发展的大规模和多形态在全球均是前所未有的,它更孕育出了一套植根中国特质的新方案。”
该展览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意大利、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多国媒体及数家权威设计类杂志均将中国国家馆列为必看几大场馆之一。诸多报道与评论对中国国家馆的展览表示了肯定和赞扬,一些建筑师及策展人则表示中国国家馆所展示的乡村建设经验对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城乡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肯定了当代中国建筑近年来的发展与成就。
正如他所言,中国策展需要“凝练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经验,在海外展览中讲好中国故事”,李翔宁教授正努力将中国策展从实践维度推向一种具有系统性的思考维度,为中国策展的新局面提供在地实践的参考与面向未来的切实展望。

2015 城市空间艺术季 展览


建筑中国
学者、作者与编者是李翔宁在学术写作领域的三重身份,而这种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外在方式,无一不指向其高度的建筑专业性,与良好学术基础的内在核心。在快速变迁、高度复杂的中国城市与建筑现象中,开放多元的同济精神与中西并蓄的学术经历使他既能作出自己富于思考的独立判断,又能集合多方面资源,积极反应于中国当代的建筑实践与城市建设。(支文军语)《上海制造》发掘了这座城市最为人关注和最容易被忽视的都市基因:从城市地标建筑到违章建筑、从公共空间到建筑废墟。这些既典型又非典型的建筑和空间,彼此分离、并置、侵入、交叉、覆盖,共同组成了一个异质混合、重新呈现的上海。



李翔宁曾坦言,“这些年的国际经历告诉我,许多西方人的眼里,中国建筑还停留在木构框架、中轴对称、庭院布局的古典阶段。”摆脱西方世界对中国建筑的固有观念,弥合中西之间信息不对等的差距,是李翔宁创办《建筑中国》杂志的初心。作为第一本全球发行、聚焦于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全英文专业期刊,《建筑中国》为海外同行了解当今中国建筑领域的实际状况打开了一扇窗。
据李翔宁介绍,在英文版《建筑中国》之前,我国有包括《世界建筑》《时代建筑》《建筑学报》等多种建筑类杂志,但囿于语言的限制,它们在海外的发行量有限。在此背景之下,李翔宁将该杂志作为传播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平台。目前,这本杂志已经出现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瑞士苏黎世的各大书店,业绩还不错。李翔宁说:“现在看来它较好地体现了办刊的初衷:用一本杂志来更好地讲述中国建筑故事,让中国优秀的建筑作品、建筑师和建筑理念在国际舞台上得到良好的展现、传播。《建筑中国》杂志以西方媒体对中国建筑的认识视角来阐述中国建筑及其发展方向,并以此制定相应的策略讲好中国建筑故事,力求每期都呈现出精彩的建筑中国,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创造更多更好的平等对话机会,进而借助这个平台辨析很多理念,并进行广泛的学术讨论。”

2017 城市空间艺术季

自然建造
2019 年10 月19 日,“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奖”发布会在上海风语筑设计大楼圆满完成。作为评委会主办方,该奖项的筹划、发布与评选反映了李翔宁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关注与期待。“作为独立第三方,我们作为一家专业的媒体,将对中国土地上的建筑展开独立的评价。”奖项着眼于寻找通过传统建造诗意重返自然之道,探寻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旨在推动关注中国现实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设计探索。
自然、建筑、城市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建构了自然建造的诗意。面对当代语境下中国城市存在的社会与生态危机,奖项鼓励创造自然建造的现代版本。它从探讨保持丰富差异性的世界观出发,强调手工与现代工艺的共存,强调在场经验与实践,强调反思材料与建造方式的伦理取向,追寻立足地域并超越地域与国界的建筑价值,以及人文思考的意义。“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奖”希望对符合这一价值取向的艰辛探索进行肯定与推动,并为世界建筑逐步提供来自中国范围内的建筑实践样本。
(文中同行评语来自中国建筑传媒奖建筑评论奖评委)

2018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图:李翔宁工作室 提供

来源:上海画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