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7月6日一早,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我院吴志强教授从上海搭乘最早的航班赶赴宜宾长宁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一线,指导工作。自6月17日长宁地震发生以来,吴志强一直心系灾情,亲自建立了微信群,把他曾经指导过的宜宾教师和学生、规划专业的弟子聚集在群中,每天掌握灾区情况,指导重建规划设计。


在长宁县县长贾利华等陪同下,吴志强首先登上双河镇制高点——宝屏山,察看了双河镇的山川形胜。他指出,要充分保护好古镇周边的山水生态,自然恢复双河两溪的水量,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影响评估,科学选择人居聚居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随后,吴志强考察了地方产业。他希望地方政府借鉴沿海地方政府做法,加大品牌营销,创新生产及运作机制,衍生相关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农、产、商、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这也是双河未来灾后产业复兴的重要抓手。


在受损最严重的双河老街,看着一栋栋被损毁的房屋,吴志强感慨道,2008年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当时目睹了倾而不倒的木构老民居和裂缝道道的混凝土建筑。他指出,四川传统城镇建筑院落布局构成的格网抗震,是我们古人历经千百年实践验证的珍贵智慧,要将其提炼成当代城市治理语言,成为我们未来城市建设的规范。建筑单体榫卯结构构成多方向弹性咬合,整体加强了建筑的抗震韧性,有效降低了地震波的破坏,减少了百姓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柔性构成韧性”的中华智慧,在地震带民居建筑中有充分嵌入和运用,我们要将这些中华智慧识别出来,将其发展为新都市文明,并嵌入到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中。

当晚,吴志强与长宁县委县政府一道听取了同济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的工作总结汇报,县委书记董茂成、县长贾利华、常务副县长华涛等灾后重建指挥部领导充分肯定了同济规划工作组的前期调研,并进一步结合长宁实际情况和灾后重建需求进行了工作交流。吴志强指出,新时期的灾后重建规划,尤其是针对双河镇的规划,应该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创新空间布局模式,用开放共享的思维链接更多资源,让双河镇成为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地方,从而树立新时代灾后重建发展的新范式。


吴志强此行特地购买了手工新鲜制作的上海点心,并带上自己刚刚参加瑞典皇家工程院百年大典带回的巧克力赠送给规划工作组,鼓励工作组的同志认真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同济办学传统,努力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好同济大学的第二故乡宜宾,做出灾后重建的规划精品和样板。

同济大学已于6月26日成立“宜宾长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第一批先遣队已赶赴震中双河镇开展驻场工作。规划工作组逐步完成了前期资料收集工作,下一步转向规划编制思路和规划目标的确立。6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常青教授已深入震中,对古镇及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调研指导。


7月5日,同济规划院副院长肖达来到长宁,听取了规划工作组前期工作成果和受灾乡镇对重建规划诉求的专题汇报。他详细踏勘了双河镇老镇区、葡萄井、新镇区、食品产业园,并与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交换了意见。他会同长宁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领导小组同志与同济规划工作组深入讨论了规划思路、规划重点、总体发展战略,对受灾较重的南部九镇逐一分析,落实提出的重点项目,确定了双河镇近远期需要开展的重建项目、规划项目等。


来源: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