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9年6月14日上午8:30,2019年首届社会-生态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顺利开幕。此次国际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Springer Nature)旗下的国际期刊《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 (SEPR)》、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国际联合中心(The SEPR Institute)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CEWPR)共同主办,会议将持续3天。

此次首届社会-生态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2019)的大会主题为搭建生态实践者们与生态实践研究学者们间的有效沟通桥梁。为推动社会-生态实践研究,寻求消除社会-生态实践理论与实践研究鸿沟的正确途径,搭建生态实践者们与生态实践研究学者们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建立社会-生态实践研究的国际学术共同体,旨在解决当前国内外重要的社会-生态理论与实践问题。此次国际研讨会分为三个会议议题,分别为:1、探讨消除理论-实践鸿沟的有效途径;2、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杰出人物与案例;3、如何培育、营造和迎接一个“后鸿沟”时代?国际研讨会分别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德国、加拿大、乌干达、新加坡、意大利、印度等十个国家地区的34位从事生态实践工作的实践者与从事生态实践研究的学者,共同探讨搭建生态实践者们与生态实践研究学者们间的有效沟通桥梁;推动“源于生态实践、服务生态实践、高于生态实践”的学术研究,为国内外从事生态实践(包括生态规划、设计、营造、修复和管理五方面内容)的实践者与进行生态实践研究的实践学者们提供分享、探讨和思辨的平台。

开幕式

6月14日上午八点半,2019年首届社会-生态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顺利开幕,来自国内外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生态规划、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学者们和实践者们参与了此次国际研讨会。

首先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主讲嘉宾们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介绍了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与会议议题以及举办此次国际研讨会的初衷与目的。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国际研讨会的开幕式并作开幕式致辞。首先,伍江副校长作为东道主对参会的主讲嘉宾与参会代表表达了真诚的欢迎与感谢,介绍了中国目前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以及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发言与理念;介绍了同济大学现阶段的学科发展情况;从中国和国际的视角分析了社会-生态实践研究的重要性,并预祝了此次会议的成功。

伍江副校长开幕式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也受邀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并作开幕式致辞。首先,彭震伟教授代表会议主办单位热烈欢迎了远道而来的各位主讲嘉宾以及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与实践工作者。然后,彭震伟教授简短地介绍了举办此次国际研讨会的意义以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彭震伟教授开幕式致辞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Springer Nature)出版总监Joyce Li女士受邀参加开幕式,Joyce Li女士首先祝贺了首届社会-生态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由衷地感谢并祝贺施普林格。她认为《SEPR》国际期刊作为社会-生态实践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首部国际期刊,推动了“源于生态实践、服务生态实践、高于生态实践”的学术研究, 为从事生态实践(包括生态规划、设计、营造、修复和管理五方面内容)的实践者和进行生态实践研究的实践学者们提供了分享、探讨和思辨的平台。

Joyce Li女士开幕式致辞

国际期刊《Landscape Ecology》主编邬建国教授(Jianguo (Jingle) Wu),国际期刊《Journal of Urban Management》主编赖世刚教授(Shih-Kung Lai),SEPR国际期刊的作者和编委会成员Michael Paolisso教授,《SEPR》国际期刊的作者和顾问委员会成员Fritz Steiner教授分别表达了对创办《SEPR》国际期刊的支持与期待;以及此次首届社会-生态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的祝贺。

 邬建国教授开幕式致辞

Michael Paolisso教授开幕式致辞

Fritz Steiner教授开幕式致辞

介绍了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的《SEPR》国际期刊顾问委员会与编委会成员,以及参会的其他主讲嘉宾,为在场的期刊顾问委员会与编委会嘉宾颁发了《SEPR》国际期刊的荣誉证书,并将《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国际期刊创刊第一期纸质版期刊赠送予所有参会的主讲嘉宾。最后,所有参会领导、主讲嘉宾、参会代表与志愿者在钟庭报告厅门口进行了合影留念。

颁发荣誉证书与SEPR期刊

参会嘉宾合影


主旨报告

Session 1:Exploring the right ways to close the gap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探索消除社会-生态实践鸿沟的正确方式


主旨报告1:

报告题目:Modest successes and epic failures in closing the theory-practice gap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主讲嘉宾:Steven Cooke(Carleton University)


许多渔业问题鉴于其固有的复杂性,往往被认为是非理性问题(wicked problems)。通常利益相关者有着高度的兴趣和参与度,他们的观点往往具有多样性(通常是对立的)。因此,实践者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导致他们更偏向于依赖传统或经验,而不是使用更广泛的可用知识。

基于此问题,Steven Cooke教授团队进行了约15年的研究,形成以任务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资料与信息。通过几个实际例子,Steven Cooke教授讨论了在弥合理论 - 实践鸿沟上他们团队取得了的成功和失败。

除了从实践的角度反映有效和无效之外,Steven Cooke教授团队还进行了社会实践研究。为了解能够促进和阻碍实践者运用知识调动和潜在知识的因素。利用备受争议的太平洋鲑鱼多部门渔业和佛罗里达州的休闲渔业许可,Steven Cooke教授探索了研究者可以做些什么来增加科学影响和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可能性。


主旨报告2:

报告题目:To close the theorypractice gap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Explorations and reflections

主讲嘉宾:Christine Fürst(Martin Luther University)


社会生态系统的框架是公认的促进学科内部与跨学科研究的关键科学概念。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这与复杂系统的实现难以控制。需要将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转变为对相关系统产生适当影响的合适的跨学科研究结构。最后,Christine Fürst 教授提出了,将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解与评估概念结合起来,将有助于使这一概念在以可持续和公平的方式管理地球的过程中更加切实可行。

Christine Fürst教授

现场提问与讨论


Session 2:Exploring the right ways to close the gap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探索消除社会-生态实践鸿沟的正确方式


主旨报告3:

报告题目:Implemen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African cities: The role of science with society

主讲嘉宾:Buyana Kareem(Makerere University)


“2030年议程”及其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采用普遍的方法来确定和实施将城市转变为可持续性所需的条件。然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解和实施在不同背景下有所不同,在全球北方环境中为城市设计的方法不能不加批判地复制并转移到全球南方环境中。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举措中还存在权衡和共同利益。

因此,本届会议旨在激发围绕以下问题的辩论: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在不同的城市背景下意味着什么?

•在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涉及哪些社会生态问题?

•在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作中可以找到哪些共同利益和权衡?

•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哪些批评与城市特别相关?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如何在寻求可持续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弥合科学与社会之间的鸿沟?

Buyana Kareem教授

主旨报告4:

报告题目:Local Agenda 2030:developing a participatory framework for achieving the SDGs from the bottom up

主讲嘉宾:Brett Bryan(Deakin University)


可持续性具有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体现的多个方面,其中许多与澳大利亚的区域密切相关,包括:

•可持续社区;

•经济发展;

•食物,水和能源安全;

•身体健康;

•健康的生态系统。

Brett Bryan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包容性,混合方法的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技术,为未来发展澳大利亚地区当地社区的可持续性和自下而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总体框架。研究人员与当地社区合作的参与式方法将用于揭示可持续性的复杂组成部分。通过访谈和研讨会,Brett Bryan教授团队将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调整和缩小规模;确定社区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压力,风险和机遇及其可能的影响;并定义加强可持续性的选项。这将支持定量建模方法的共同设计,整合适合目的的模型和时空数据集,在当地量身定制,以评估可持续性的每个单独组成部分。

建模和分析可能包括:

•情景分析;

•社会经济模型;

•生命周期分析;

•环境足迹;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观

•人类福祉;

•风险,脆弱性和适应力。

在给定有限资源,多个价值观以及面对未来的深层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决定实施哪些选项,何时以及何时最佳地提高多个指标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可恶的问题。我们将先进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结合起来,为当地社区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适应性政策途径,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社区,以促进决策。将汇总案例研究,为制定当地可持续性的总体框架提供信息。

Brett Bryan 教授

主旨报告5:

报告题目:Why were the ecosystem services theories less impactful than expected in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Comments from Italian experiences

主讲嘉宾:Daniele La Rosa(University of Catania)


目前的研究强调缺乏将生态系统服务(ES)纳入城市规划实践的适当工具。通过确定土地利用的变化并提供相关的规则和规范,城市规划有能力引起ES的质量或数量的正面或负面变化尽管有许多方法可用于将ES概念整合到规划中,但许多问题仍未解决,无法将ES的潜力纳入主流,为可持续规划决策提供信息。

参考意大利城市规划系统,Daniele La Rosa教授分析了ES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的明确使用,并评估了ES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实际用于提供旨在提高城市环境整体可持续性的规划选择。对从市政官方网站检索的灰色文献进行系统评价, 一套136个城市规划的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只有非常有限的计划才能找到对ES的明确参考,特别是集中在战略环境评估程序中。Daniele La Rosa教授探讨了这种有限包容性的原因,并就通过不同空间治理层面的创新法律和法规规范和强制性地将ES纳入空间规划的可能性提出了建议。教授认为,学者 - 实践者在提出现有规划规范,法律和法规的程序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实现学者知识在日常技术和行政规划领域的整合。

Daniele La Rosa教授


Session 3:Exploring the right ways to close the gap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探索消除社会-生态实践鸿沟的正确方式


主旨报告6:

报告题目:Experiences from computational (participatory) modeling with stakeholders for stakeholders

主讲嘉宾:Klaus Hubacek(University of Maryland)  


解决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所需的决策需要来自多个学科和观点的投入。但是科学家的投入,特别是与气候问题有关的投入,往往来自复杂的模型,许多利益相关者可能难以理解,使许多人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无法充分利用提供给他们的知识。这可能会加剧已经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参与式建模(PM)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PM将科学和建模与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支持和促进参与式决策。PM将利益相关者的解释,经验和知识与研究人员的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从概念框架到计算机程序的各种模型整合这些信息。虽然传统科学强调客观性,合理性和专家驱动的信息收集和问题建模,但PM强调集体审议,其中学习成果来自正在进行的讨论,并且往往与实际行动相关联,因此,PM被视为一种手段,将科学与决策联系起来。PM是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基于位置的环境研究工具,用于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替代未来,因此需要反思现有的实践,应用以及他们的目标和能够改善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Klaus Hubacek教授

主旨报告7:

报告题目:Collaborative learning as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 inequality

主讲嘉宾:Michael Paolisso(University of Maryland)


气候变化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并非在各地区或人口中平均分布。了解文化,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如何通过气候变化的特定物理,生态和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加剧,需要具有适应性,参与性和与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实施直接相关的研究。

Michael Paolisso教授探讨了

•协作学习的优点和缺点,以发展关于气候变化不平等的包容性和全面的知识;

•协作学习作为一种“协商治理”形式发挥作用的程度,提高了我们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不平等的强有力战略的能力;

•协作学习是否提供了必要的知识,社会文化和制度基础,从而导致减少气候变化不平等的干预措施。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Michael Paolisso教授利用现有的文献和经验,应用协作科学和学习,在切萨皮克湾的Deal Island半岛建立社会生态恢复力,这是美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重点地点 从2012年至今进行的研究。最后,Michael Paolisso教授总结了一些关于协作学习如何在解决知识共同生产,转移,实施和影响的需求方面与社会生态实践研究相似的初步想法。

Michael Paolisso教授


主旨报告8:

报告题目:Climate disasters and perceptions of assistance deservingness in Puerto Rico

主讲嘉宾:Isabella Alcaniz(University of Maryland)


谁值得灾难救助?在2019年的一项小型调查中,Isabella Alcaniz教授团队询问波多黎各人如何评估美国联邦政府在2017年袭击该国的灾难性飓风之后的反应。团队询问他们对于玛丽亚飓风于2017年9月在波多黎各岛登陆后以及在迈阿密和休斯敦市分别登陆飓风伊尔玛和哈维之后政府如何应对的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数量和强度都在增加,公民认为应该获得政府援助的问题变得至关重要。团队希望受访者对联邦政府和灾难事件的体验能够部分地塑造他们的观念,还期望环境正义的一些原则得以实现:种族,性别,阶级和国籍的偏见会影响谁“应得”政府援助。

团队将其调查结果与2018年11月在美国进行的类似的,更大的全国性调查进行比较,该调查询问他们认为应该得到政府援助的选民作为种族,移民身份,性别的作用和对全球变暖的信念。团队的研究对联邦各州的气候灾害援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Isabella Alcaniz教授


主旨报告9

报告题目:Leveling the landscape: landscape performance as an evaluation tool for green infrastructure masterplans produced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主讲嘉宾:Marccus D. Hendricks(University of Maryland)


作为与飓风哈维和佛罗伦萨相关的与气候相关的灾难性洪水不断恢复的一部分,美国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的社区必须在建筑环境中进行调整,以建立社区复原力。在整个复原力建设过程中应特别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社区愿景和社区规模设计是开发过程的第一步,但对于缺乏以包容性方式开展和评估此类工作的能力的社区而言可能成为障碍。通过大学 - 社区伙伴关系实施的服务学习项目可以通过制定包括绿色基础设施调整在内的总体规划,帮助社区提高抵御能力。但是,通常通过服务学习项目生成的产品在概念层面得出结论,而不评估其实施的可行性。

Marccus D. Hendricks教授的研究探讨了景观性能模型如何用作分析工具来评估拟议的总体规划参数,使用曼彻斯特这个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一个处于不利地位,易受洪水影响的社区作为案例研究站点。调查结果表明,服务学习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社区知情的产品,例如根植于当地条件的总体规划,景观绩效模型也可以成为客观评估这些产品的有用工具。总体规划的开发和评估在社会弱势社区尤其有用。

Marccus D. Hendricks教授


主旨报告10:

报告题目:The CO2 reduction potential of consumer lifestyles as a climate policy intervention tool

主讲嘉宾:Giovanni Baiocchi(University of Maryland)


使我们的经济脱碳是成功向低碳经济过渡的先决条件。最近,减少能源需求作为气候政策的另一个基本组成的作用愈发被强调。正如IPCC AR5 WGIII报告所强调的,需求方的解决方案的风险较小,因为它们不需要不确定的技术修复,如负排放或提供共同效益,这些通常被排除在成本收益分析之外。了解家庭排放背景下的生活方式是这项努力的先决条件。生活方式可以广泛地概念化为受环境,选择和行动影响的家庭消费模式,包括人们居住在哪,他们花钱做什么以及他们如何使用商品和服务。Giovanni Baiocchi教授团队开发了一个空间直观的建模框架,提供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解释,作为一种缓解机制,以补充关注行为改变的政策选择。

Giovanni Baiocchi教授



主旨报告11:

报告题目:Making carbon taxes pro-poor using cash transfer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主讲嘉宾:Kuishuang Feng(University of Maryland)


碳税被提倡作为有效的环境政策。但事实证明,它们很难实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一个原因是碳税可被视为与其他发展优先事项相悖。实际上,它们最初会导致食品,供暖和通勤等基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可能加剧贫困。与此同时,直接现金转移计划已经建立,作为最有效的减贫政策。

Kuishuang Feng教授展示了展示政府如何通过将收入再循环到增强的现金转移计划中来减轻碳税的负面社会后果。其团队专注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是一个开创现金转移计划的地区,越来越渴望为气候稳定议程做出贡献,但仍然面临着不平等和有限的财政空间。研究表明了具体的量化选择,可以纠正发展中国家碳税的分配影响,同时减少财政赤字。

Kuishuang Feng教授


Session 4:Exploring the right ways to close the gap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探索消除社会-生态实践鸿沟的正确方式



主旨报告12:

报告题目:Landscape Aesthetics:progress, pitfalls and policy

主讲嘉宾:Ian Bishop(University of Melbourne)


Ian Bishop教授的报告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驱动的政策是什么

•什么样的景观

•人类的哪些行为

•为什么生成了证据

•什么是景观研究

•景观研究表明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它做什么

•我们怎样做到更好

Ian Bishop教授回顾了景观美学研究的驱动因素、取得的进展、遇到的陷阱以及将这项工作转化为政策的努力等等。单一研究的证据限制了该领域的应用,综合的证据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观点一直存在争议。从广泛的角度来看,重点将放在如何评估景观变化上,尤其是能源基础设施和森林。虽然这些特定领域内的综合证据提供了一些一般性指导,它无法根据政府推行的指导方针取消逐案评估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几个案例的研究学习与总结,Ian Bishop教授得到的结论是:

•景观美学是人类对世界观的核心,它可以影响更广泛的态度

•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期望整合这些证据以提供可靠的政策框架

•到目前为止,向政策的转移并没有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需要更智慧地工作,以找到公众和政治家可以接受的严谨性。

Ian Bishop教授


主旨报告13:

报告题目:Creating a sponge:China’s emerging model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urban design

主讲嘉宾:Zhongjie Li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8年以来中国部分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中国政府在2015年开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指定了30个试点城市开启低影响开发模式。但是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缺乏相关研究、资金短缺、监管薄弱以及不考虑当地条件的同质化规划方法等困难。Zhongjie Lin教授从中国海绵城市概念的起源和中国城镇化模式下政策实施的障碍这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成长与实践历程。

接着,Zhongjie Lin教授讨论了海绵城市对城市设计的影响。他认为只有当整体规划方法将雨水管理和生态景观与解决气候问题和当地条件的战略相结合时,海绵城才能实现。最后,Zhongjie Lin教授以自己参与的杜克大学昆山校区(中国第一个LEED校区)项目,展示了一个结合雨水、湿地和开放空间的组合设计方法是如何创造了一个吸收性和恢复力的校园。

Zhongjie Lin教授


主旨报告14:

报告题目:Urban landscape resilience: integrating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 with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主讲嘉宾:Zile Huma(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从城乡迁移到生态系统变化持续力的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多维的过程,受到气候变化的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的影响。Zile Huma分别从研究介绍、伊斯兰堡案例学习、方法与分析、发现和讨论进行了今天的报告。这些动态依赖于影响城市景观区域过程的各种因素,在各种空间尺度和制度下产生某种社会生态的无序性。这些无序性需要弥合当代理解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以整合社会生态批判中的适应性。Zile Huma分析了希腊建筑师/规划师C. A. Doxiadis设计的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大都市案例,以考察城市开放空间中社会-生态系统中理论-实践的界面。在此,需求强调如何将战略模式与城市规划政策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跨学科方法结合,以推动社会-生态研究实践。此外,研究使用者和专业人士关于将社会和生态功能结合到城市景观中的偏好与观点,这可以是一个现实的议题。这个议题如何缩小社会-生态实践中的鸿沟呢?我们以及通过历史分析,实地观察和访谈进行进行了实证分析,制定了弹性理论和可持续性的背景下制定的策略,并用为动态城市(伊斯兰堡,巴基斯坦)搭建的自然、人文、空间系统阐明策略。进一步Zile Huma探讨了弹性理论及其应用概念框架,以及城市景观设计中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与适应性整合的探索与对策。更具体地说,是在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差异迅速增长的背景下。

最后,Zile Huma扩宽了与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相关的城市景观恢复力的讨论以及关于政策和管理实践的学术和管理观念,以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进一步表明,只有通过提高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意识和知识,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我们才能构建对未来变化有弹性的景观。

Zile Huma

  

主旨报告15:

报告题目:What we lack in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mapp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主讲嘉宾:Chundi Chen(Tongji University)


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制图(mapping)对实践者更具有吸引力,然而将其应用在生态实践上在仍是个挑战。我们认为生态系统的空间制图研究包含了基本特征和应用特征,这些特征已经被使用-启发式基础研究的“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所证明。基于这个模型,Chundi Chen研究员完成了一篇检索生态实践相关的76篇 SCI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制图研究的文献综述。目的之一是想了解这些研究是否有意地或以其他方式在研究和实践之间建立了明确的途径。这项工作通过指出科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不充分联系背后的主要问题,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制图的文献做出了贡献,并提出将空间制图结果转化为决策的方法。

Chundi Chen 研究员

  

主旨报告16:

报告题目:Necessity of a socio-ecological approach for the practical use of biocement in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主讲嘉宾:Varenyam Achal (Guangdong 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这些使用水泥的基础设施而给环境带来了额外负担。值得注意的是,水泥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7%都源自水泥。此外,许多基础设施由于使用寿命期间的自然或人为活动,面临着强度和耐久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自然通过生态定义的原型来指导社会和科学界进行可持续建造。例如蚂蚁山、珊瑚礁或生物有机体的矿化结构,最终启发了生物水泥的产生。生物水泥是生物矿化的产物,可用作常规水泥的颗粒替代物,或在为减少环境问题的建造中的添加剂。它致力于通过可持续性方法,带来许多环境效益,以实现产生新知识和改善社会-生态实践的双重意愿。将生物水泥的科学与科学研究引入实践十分重要,否则这种科学只能存在教科书或期刊上。虽然生物水泥有这么多好处,但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生物污染以及恶劣的环境,它的用途是有限。人们正在努力克服这些障碍,但是因为社会和生态领域的未知,效果并不如人意。因此,社会生态模型(SEM)可以在识别和克服生物水泥相关研究中的这些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理解社会生态模型非常重要,让妨碍实施生物实践的因素不被忽视。

Varenyam Achal教授

  

主旨报告17:

报告题目:The right way to close the theory-practice gap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hat do the practitioners have to say?

主讲嘉宾:Yang Feng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长期以来,在与社会生态实践相关的学科中,如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缩小理论 - 实践的鸿沟是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共同理想。然而,由于专业交流团体的局限和面临的问题,实践者倾向于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而研究者则关注科学的合理性和知识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成果转变为实践,也没有为实践者,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直接相关的、即时可行的、可预见的效果的和实用的知识。

Yang Feng博士团队对社会-生态实践领域(主要是风景园林)的近30名实践者、研究者和管理者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循证研究,社会生态实践领域的实践者、研究者和管理者的知识的获取、生成、传播的方法和特点,以及三方跨学科合作的现状,困境和启示, 希望可以找到弥合社会生态实践领域理论与实践鸿沟的经验,方法和有效途径。要缩小理论 - 实践的鸿沟,有生态智慧的研究者有必要放弃“理论至上”或“实际至下”的犹豫态度,拥有在生态实践或研究中正确判断和有效实施的双重能力,拥有创造新知识和改善社会-生态实践的双重意愿。

Yang Feng博士

  

Session 5:Exploring the right ways to close the gap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探索消除社会-生态实践鸿沟的正确方式



主旨报告18:

报告题目:Following the dual logic of practice and science in the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主讲嘉宾:Yuncai Wang(Tongji University)


中国近30年基于资源的快速经济模式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环境成本。 随着国家发展的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已经走上了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快车道,这将成为未来100年的重要国家政策。 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的严重性和城市生态恢复的挑战已成为中国生态恢复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但前我国城乡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工程实践上,缺乏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从研究的角度看,中国生态恢复的逻辑主要基于实践逻辑,但缺乏科学逻辑。如何将科学与实践相结合,已成为生态修复研究的重要课题,Yuncai Wang教授主要有如下3个观点:

•目前,中国大部分的生态恢复重点是恢复特定的生态空间,如河段、水体、绿地、坡地、棕地等;而且,这种生态恢复主要是景观或园林绿化恢复,缺乏生态系统恢复的完整性,有机性,必然性和科学性。生态恢复完全基于实践逻辑。

•城市生态恢复通常首先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关系。在宏观层面,我们有必要建立所有生态空间之间的科学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在确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各生态空间的生态位后,建立城市生态空间的系统结构。这种生态恢复需要建立在生态系统和生态科学的逻辑基础之上。

•将城市生态学中的三种逻辑系统整合到城市生态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便将实践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结合,建立不同尺度和水平的生态恢复逻辑。

同时Yuncai Wang教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太原市生态修复为例,生动具体地为大家描绘出一幅城市生态修复的框架图景。

Yuncai Wang教授


主旨报告19:

报告题目:Urban regener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actice, and all is coming

主讲嘉宾:Jie Hu(Beijing Tsinghua Tongheng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社会生态实践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生态实践模式。Jie Hu教授通过相关的理论研究框架,阐明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规划设计院、工程公司和多个专业相结合的综合设计集成模型。 同时总结了联合方法,即社会生态实践和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系统,此外还分析了社会生态实践的有效性。

Jie Hu教授结合近期社会生态实践案例研究,阐述了社会生态实践综合设计的整合模式,对于指导和展示当前和未来社会生态实践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态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Jie Hu 教授


主旨报告20:

报告题目:Understanding the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s in urba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with nature-based solutions: the sponge city program in Chinese cities

主讲嘉宾:Faith Chan(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由于快速城市化和气候极端事件,城市洪水是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城市中最大的水问题之一,北京(2012年),宁波(2013年),广州(2015年)和武汉(2016年)都印证了这个问题。研究表明,海绵城市计划(SCP)可以成为应对城市洪水和解决城市蓄水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计划在2013年底才在中国启动。尽管中国政府跨越30个试点城市进行实验来推动和适应该计划。但目前尚未了解所有试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和交付情况。本次研讨会的讨论将集中在专题领域。 Faith Chan教授通过实证研究经验,分享在诺丁汉大学目前的海绵城市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研究项目,培养正确的方法缩小社会生态实践中的差距,这些经验可能会有益于SEPR社区中涉及海绵城市的部分以及国家统计局学者和从业者。

Faith Chan教授通过对目前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如中国SCP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宁波和武汉为例),提出了一个总体问题,讨论如何将NBS概念转化为中国城市的实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生态和城市规划实践(例如城市河流生态、河流恢复、 社会福祉、减缓城市水风险和气候变化适应等)。在本次研讨会上进行的这种深入讨论可能会对参会者与从业者之间的联系产生重大影响,并为SEPR出版物提供一些见解。

Faith Chan 教授


Session 6:Celebrating the right ways to close the gap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如何培育、营造和迎接一个“后鸿沟”时代?


主旨报告21:

报告题目:The sense of time in A Sand County Almanac by Aldo Leopold

主讲嘉宾:Qi Feng Li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Almanac”的一个定义是:它是一本手册,通Huang Guanyu’ ecocity practice framework: A case review of Leshan Master Plan常每年出版一次,经常按时间顺序记录最近的事件,并包含一般兴趣或特定主题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尤其是体育或休闲活动。 Aldo Leopold所著的《沙乡年鉴》最初的书名为“伟大的财产”,但是在出版商的要求下它被改变了。

这本书的标题最终遵循第一部分的标题。在本次演讲中,Qi Feng Lin教授探讨本书第一部分的时间维度,有两个相关的主要探究线。首先,Qi Feng Lin教授将第一部分作为年鉴进行讨论,指出它的结构,以及它与通常意义上的年鉴的区别。其次,Qi Feng Lin教授讨论了关注第一部分的年鉴性质如何影响我们阅读它以及本书的其他部分。最后,Qi Feng Lin教授简要分析了整本书中的时间感,并将其与我们目前的时间感进行对比。

Qi Feng Lin教授


主旨报告22:

报告题目:Spirit of Mountain Cities: Recalling Mr. Huang Guangyu’s Theories About Eco-Planning of Mountain Cities

主讲嘉宾:Shuiyu Yan(Chongqing University) 


Shuiyu Yan教授回顾了黄光宇先生发展山地城市生态规划主要理论的过程。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原则是山城的空间结构必须适应其生态环境特征。其主要基础是评估自然生态环境对山区城市发展的适应性,并将城市发展与生态资源的时空格局相结合。非建设用地必须科学划定,因为它与山区城市的生态安全密切相关,影响着城市住区的质量。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多学科的协作和整合,以及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思考。这些理论已经在黄先生领导的规划项目中付诸实践,对生态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而言之,黄光宇先生的山城精神理论包括:地形地貌的地方建设、自然景观的开发和适宜的山城交通系统。

Shuiyu Yan教授


主旨报告23:

报告题目:Spirit of Mountain Cities: Recalling Mr. Huang Guangyu’s Theories About Eco-Planning of Mountain Cities

主讲嘉宾:Wentao Yan(Tongji University)


Wentao Yan教授通过对乐山市生态城市规划案例的回顾,从关注知识领域、转变实践行为、建立认知模型、建立反馈调整机制等方面总结了黄光宇先生的生态城市实践框架。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生态知识?——从生态科学知识、地方经验知识、隐性知识、管理政策知识等方面探讨了乐山市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的关注和需求。

•如何将生态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生态实践?——从愿景确定、目标制定、公众参与、规划实施工具等方面,总结了乐山生态城市实践框架,探讨了从当前问题到未来目标的行动路径,并对不同时间点的行动选择和适应性变化进行了评价。

•如何建立生态过程认知与反馈机制?——探讨了生态城市实践过程的社会认知模式以及通过生活经验培养环境契约精神的方法。

•成功的生态城市实践的逻辑框架是什么?——通过讨论城市系统状态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来总结生态城市实践的逻辑框架。

Wentao Yan教授

  

主旨报告24:

报告题目:Master Planning of Yunyang city in Chongqing:The Last Eco-Planning Case of Huang Guangyu, My Dear Teacher

主讲嘉宾:Ke Zhao( Chongqing University)


云阳是一座新的城市,因为三峡工程淹没了老城区。新城市位于长江边的山坡上。地形破碎复杂,生态地质环境敏感。Ke Zhao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黄光宇先生生前的最后一个生态规划案例——云阳市总体规划:通过适应性设计,将复杂严峻的地质条件和人们的活动融为一体,从而打造出三峡库区最具人性的和谐城市。

Ke Zhao教授



主旨报告25:

报告题目:A pioneer planner with a pristine heart- My Father HUANG Guangyu

主讲嘉宾:Jane Huang( Landscape Director, AECOM)


Jane Huang女士以女儿的视角向我们娓娓道来她的父亲黄光宇先生,作为一位城市规划师先驱的故事。Jane Huang女士讲述了黄光宇先生在山地城市规划教学和实践方面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将自然与生态融入城市规划的不懈努力。透过Jane Huang女士的话语,黄光宇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言犹在耳。

Jane Huang 规划师


Session 7:Celebrating the right ways to close the gap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如何培育、营造和迎接一个“后鸿沟”时代?



主旨报告26:

报告题目:Ecophronesis, pragmatism, and the reframing of the theory-practice gap

主讲嘉宾:John Forester(Cornell University) 


实用主义者的分析使我们不仅要研究“理论实践”鸿沟的抽象,逻辑性质,而且还要检验“鸿沟”的生活,感受,呈现和实践等各个方面。John Forester教授发现,社会生态学研究者和理论家的科学工作与社会生态行动者的实践经验之间存在许多矛盾点或脱节关系,并对此进行研究思考,我们就可以从论证,争议解决和政治审议的这一系列过程中分析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各方带着自身坚定的、明智的(但不总是理性的)、根深蒂固的观点和视角以及他们的工作理论,合作并参与对方。但是,当双方理论的观点、期望、预测和预期在风险预测和重大价值观方面有所不同时,就会产生冲突,并出现严重的实践问题:现在该怎么办?如何继续?如何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明显差距?John Forester教授为我们严谨详细地论证并回答了这些问题。

John Forester教授


主旨报告27:

报告题目:Learning from the 2300-year indigenous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in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China

主讲嘉宾:Lin Yuan(Tsinghua University)


Lin Yuan老师结合对都江堰灌区的多年研究介绍了历史上都江堰灌区经由多层次的社会生态实践形成的水系统,社会治理系统与独特的乡村景观。袁琳老师认为社会生态实践贯穿了人居环境创造的全过程,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和技术状况表现出不同实践形式。当前阶段生态文明的推进需要获得更好的社会生态实践知识,而对于具有长期人类生存历史的地区,重新理解历史上积累的智慧,向历史学习是一条捷径。

Yin Yuan 老师


主旨报告28:

报告题目:The secret of the successful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in the Red Flag Canal: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oral improvisation

主讲嘉宾:Wei Gao(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红旗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生态实践展示。河南省临县人民通过近十年的红旗渠灌溉工程实践,数百年来解决了常年干旱的威胁,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红旗渠工程的技术背景是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阶段;经济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困难阶段;政治背景是大跃进后期到建国初期的特殊阶段——文化大革命。临县人民在上述背景下完成了如此大规模的社会生态实践,其相应的即兴创作、经验和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探讨、总结和学习。

Wei Gao教授从社会、技术、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红旗渠工程面临的挑战,阐述临县人民和决策者提出的灵活对策,探索适应生态实践挑战的社会即兴创作,为我们描述红旗渠工程。此工程从实践逻辑上反映出社会与生态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在实事求是、善善为本的基础上,其生态词语的界定特征。

Wei Gao 教授

  

主旨报告29:

报告题目:Built to last: the adaptive and resilient aquatic-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Hengcha village, Zhejiang, China

主讲嘉宾:Ying Zeng( China Academy of Art)


在过去几十年中,水资源短缺和洪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许多城市。如何与水和谐共处已成为许多城市发展进程中日益紧迫的问题。虽然一些策略已经制定出台,如雨水分流和地下水保护,但这些策略必须以更系统的方式纳入以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样一个系统应该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才可使城市不仅能够抵御当前的危险,并且能够适应未来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在这方面,一些传统的实践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生态智慧,曾颖副教授以杭州市富阳区横槎村的乡村河道为例为我们介绍。

Ying Zeng老师通过对二十世纪初横岔传统水道的分析,认为“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先民为生产和生存创造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了解这个传统村庄规划的关键就是其核心水系统。独特的L型分水器将洪水转换成由自适应系统控制的灌溉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道的演变适应了不同的需求,揭示了这条水路系统的传统实践智慧。在当代乡村发展中,把传统智慧作为乡村建设的基础,了解乡村文化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Ying Zeng老师通过此案例研究,从传统实践中提炼出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以更好地解决城市问题以及当代城市的未来需求。

Ying Zeng老师

  

主旨报告30:

报告题目:Exploring right ways to close the gap in the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of building multifunctional dike ponds

主讲嘉宾:Xingzhong Yuan(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乡村的许多池塘构成了乡村水环境系统。在传统的生态乡村社会中,在村庄的静态水文环境和外部动力水系统中,水井,池塘和出水口是最为活跃的环境因素,对调节乡村小气候、围合乡庄空间、建设自然-人文复合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水井、水塘、排污口的破败和变化,往往导致乡村社会水文环境的改变,从而影响乡村社会结构体系的稳定。在传统农业时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生态智慧的多种池塘系统,如北塘塘、多塘系统、桑堤鱼塘等,都发挥了节约用水、雨水治理、环境净化、当地气候调节以及提供生境等多种生态功能。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地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系统破坏日益严重。如何应对环境的变化,使生态恢复和景观建设能够有效地进行?Xingzhong Yuan教授认为,我们不仅需要从自然池塘系统中获得灵感,还需要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教训,如各种池塘的生态智慧。具有生态智慧的多功能堤塘系统是处理环境变化、优化生态服务的重要手段。从某种角度来说,多功能池塘系统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是缩小社会生态实践差距的途径。Xingzhong Yuan教授在阐明自然池塘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挖掘传统农塘系统的生态智慧,以三峡水库为例,探讨了多功能堤防池塘在滨海生态恢复和景观优化中的应用。

Xingzhong Yuan教授



Session 8:Cultivating the right ways to close the gap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杰出人物与案例


主旨报告31:

报告题目:Embracing a pragmatic way of knowing i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

主讲嘉宾:Wei-Ning Xiang(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Wei-Ning Xiang教授认为社会生态实践研究以实践为主,其中:

•有意义的探究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目的,激发出未来的实践和研究;

•作为探究的基本要素,理论化是思考 - 理解、评估和推进的工具。它旨在帮助阐明,协调和明晰实践;

•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缺失实践的理论只是一种智力游戏,一种玩具,与实践模糊地联系在一起;未理论化的实践只是一定环境下漫无目的的松散混合,就像在风中飘过的气球。

有了这些实用主义的前提,Wei-Ning Xiang教授讨论了一种实用的社会生态实践研究知识方式的几个定义特征;并且通过历史和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态学实践研究的示范实例,在实践和理论中展示这种实用认识论的力量。

Wei-Ning Xiang 教授


主旨报告32:

报告题目: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nce

主讲嘉宾:Jianguo (Jingle) Wu(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生态文明代表着一种新的文明或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关系。生态文明不同于以征服、培育、开发自然为中心的农业和工业文明,它的目标是平衡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使人与自然长期繁荣。Jianguo (Jingle) Wu教授认为生态文明需要以可持续性科学为基础或以可持续性科学为指导的社会生态实践研究。他的关键概念和想法通过一个整体框架和研究实例进行论述。Jianguo (Jingle) Wu教授的核心结论是:

•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和最终目标

•可持续科学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

•土地系统设计和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经

Jianguo (Jingle) Wu教授


闭幕式

    2019年6月16日下午17:30,2019年首届社会-生态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圆满落幕。此次SEPR国际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将以专辑形式发表于《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国际期刊,预计2020年正式出版。在国际研讨会交接仪式中,Christine Fürst教授宣告第二届SEPR国际研讨会将于2020年9月6-8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Bucharest University)举办,热情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生态实践研究学者参加,同时预祝2020年下一届SEPR国际会议成功举办,并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完成了SEPR国际会议举办地的交接仪式。

 Christine Fürst教授介绍2020 SEPR国际会议


2020 SEPR国际会议交接仪式



供稿:陈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