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9613日下午,“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研讨会于同济大学文远楼顺利召开。该会议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和漕泾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城镇经济发展委员会和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协办。

会议嘉宾合影


       会议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董楠楠主持,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村镇处处长顾守柏、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王震国、金山区漕泾镇人民政府镇长钱立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分别发表了致辞。

顾守柏、王震国、钱立英和彭震伟分别发表致辞


       会议围绕上海新一轮乡村振兴机制与政策、乡村振兴的规划体系和规划编制、乡村相对集中居住的空间规划与制度设计、郊野公园与乡村景观设计与乡村振兴中的建筑设计共五个分议题展开讨论。顾守柏处长、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詹运洲、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新农村研究中心)副所长周晓娟、漕泾镇人民政府高楠副镇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栾峰、姚栋、董楠楠和王红军四位副教授以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璟博士在会上做主要发言。


       顾守柏处长在《上海新一轮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和政策》的演讲中指出乡村是上海核心功能的承载地,需要在全球城市目标指引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步通过村庄布局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设计三大层次构建乡村规划体系,推进上海在迈向全球城市目标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顾守柏处长


       詹运洲博士在《乡村振兴导向下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以漕泾郊野公园为例》的演讲中首先指出上海第一批郊野公园存在缺少乡村特色、园林化风格严重、动迁成本高等问题。他建议乡村振兴需要与郊野公园规划融合,注重以产业为核心,以生态为支点,以文化为特色、以组织为根基,以富裕为目标,通过推进集中居住与乡村风貌优化留住村民的具体措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

詹运洲博士


       栾峰副教授作了题为《小微渐进: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的演讲,通过常州市梅林村小型化、微更新、渐进式的乡村规划实践,利用村庄闲置空间更新为小菜园和弃置宅基地改建为田园居会所的两个微更新案例,提出小微渐进,抓住创建机遇和探寻多种模式,是促进村民参与、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过程。

栾峰副教授

       周晓娟副所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乡村规划体系和编制思路的探索》的演讲中借鉴了德国乡村规划经验,系统梳理了上海乡村地区的特点, 指出上海的乡村规划落脚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四个基本定位,村庄布局因地制宜形成“E+X+Y”布局方案(E指城镇新社区、X指农村新社区、Y指保留的自然村落)。

周晓娟副所长


       高楠副镇长通过1年来的工作体会介绍了《江南水乡水库村的乡村振兴实践》,指出乡村规划要从认识乡村做起,要重视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党建引领培养乡村人才。此外还可结合乡村规划师、乡贤座谈、乡村艺术季等其他方式重塑田园魅力。他也指出乡村振兴存在缺资金、缺人才、缺保障、缺支持四个主要问题,并就个人工作体会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高楠副镇长

       高璟博士在《循迹启新:文化景观视野下的乡村规划探索》的演讲中通过浙江、江苏、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梳理,做出长三角处于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的城乡关系融合期的判断。他基于文化景观的理论脉络和应用价值,分析了江南水乡文化景观的内涵,建设性地提出文化景观和空间更新协同、与产业振兴协同、与社区营造协同的三大核心对策。

高璟博士

       姚栋副教授提出了在上海的乡村振兴中需要《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相对集中居住的设计模式》。他指出上海乡村发展存在乡村肌理偏于呆板、居住建筑质量欠佳、廓形缺乏自然融合等主要问题,并通过解读“新江南田园”的核心概念,提出了强化自然禀赋、生产性公共空间、传统轮廓与未来内涵、生产与生活的兼容四大核心工作方向。

姚栋副教授


       董楠楠副教授作了题为《从郊野公园到乡村景观:实践与研究》的演讲,他结合水库村的景观设计实践分别从田、路、林、水、村五个方面提出了什么是适宜的乡村景观的问题,介绍了通过水库村的乡村实践、驻村设计、毕业设计等方式培养未来规划师了解和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从技术创新、文化事件、人才培养、设计转化四方面展示了团队的特色工作内容。

董楠楠副教授

       王红军副教授在《空间-场所-地方:乡土环境中的设计实践》的演讲中从“风土建筑”的基本概念引入,指出“风”即习俗和文化,“土”即场地和地方。他通过在拉萨和贵州参与的风土建筑案例,强调物质环境优化作为触媒可以带来人地关系的改变、建造方式的改变等变化。最后他结合水库村为老活动中心、村民中心改造等具体的建筑设计项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王红军副教授

会议现场